南方网讯 真没想到,中国儿童应否读儒家经典的争论会突然成为今年文化界的一个热点。起初是蒋庆先生编了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内容从《诗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洋洋15万字,对象是3岁到12岁的孩子,蒋先生并称“蒙学教育就是背诵教育”,要求孩子们对这些儒家经典即使不能理解也要先背下来。结果引来留学海外的学者薛涌的“痛斥”,指责现在要儿童读经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薛先生的指责又引来了另外一些人士的反批评,一时好不热闹……
我留意了一些关于应否读经的争论文章,意外地发现不论是赞成读经的一派还是反对读经的一派几乎都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基本都忽略了儿童的权利。反对读经的人说这种填鸭式的传统背诵教育早已被证明为无效,所谓儿童12岁以前是“语言模仿期”,死记硬背效果好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赞成读经的人说“没有经典教育,谁是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人”?“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忘记《诗经》和《论语》呢?”……折衷的一派则很中庸地说“对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的自由,而不是他人或政府的权力”云云。赞成的也好反对的也罢,几乎都是从效用上进行立论的,而本应成为这一争论的主角在哪儿呢?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仅仅是父母的自由,而完全与孩子们无关?我们什么时候想过应该屈尊问问孩子们自己的意见?这实在有几分滑稽,就像在法庭上,律师和法官只顾自己辩护和判决,却不去问当事人有何诉求一样。在许多成年人眼里,教育始终只是大人的事,孩子们接受就是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一种主角缺席和失语的教育观。它注定是失败的。
如果我们肯承认接受何种教育方式关系到儿童的权利,那么关于应否读经的争论就好解决了。一个成人是没有权利要求所有中国儿童背诵那些倔屈聱牙的儒家经典的,除非他能证明中国的儿童都有读经的兴趣。显然,揆诸情理,不可能出现所有中国儿童都会对儒家经典乐而诵之的局面。同理,一个成人也没有权利要求所有中国儿童都拒绝传统国学教育,除非他能证明所有的中国儿童都对这些儒家经典不感兴趣。实际上要求得这种证明也是很难的,中国的幅员这么广,儿童这么多,文化背景差异这么大,难道其中就硬没有几个、数十个孩子会对儒家经典乃至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前几天曾看一报道,说是一5岁女孩能够熟背《唐诗三百首》,而其父母根本未强制她背诵,更让人称奇的是,小女孩背到那些动情的句子时,虽然她不能确知其意却常常会被感染得落泪。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亲和力的例子,像这样的孩子肯定还有不少的。既然他们对诗经论语唐诗宋词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为什么一定要打着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号不给他们机会?
孩子们愿意读读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就让他们读好了,如果他们不愿意,强制也没用。说到底还是一句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编辑: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