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客家文化大观》文丛在前年于河南郑州召开的世界第19届客属恳亲大会上引起巨大影响。该书以翔实的史料,深厚的客家人文历史研究,以及对客家民系的源流、语言、人物、民居、风俗、山歌、典故等的深遂而又全面的论述,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客家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受到各界极高的赞誉。自然,该书的作者——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冯秀珍成了“新闻人物”。
坎坷读书路痴情“作家梦”
冯秀珍于1955年11月出生在丰顺县汤坑镇荆树楼,故日后她的笔名为“紫荆”。在汤坑读小学期间,冯秀珍就酷爱读书,并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至今她仍保留着。进入高小时她的语文、数学皆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常是年级第一,大都被当作范文贴在走廊里。冯秀珍上汤坑中学不久便是“文革”时期,她年龄小,只迷书本,不厌其烦地看小说、读散文。1969年,冯秀珍初中毕业了,毕业后的十年,她在家乡先是在三台山果林场劳动,后又到韩江边的大胜瓷厂当临时工,再后来被汤坑镇第三小学聘为代课老师。这期间,不管生活多么动荡劳动多么艰辛,她始终抓紧一切业余时间读书。后来,她不仅是看书,而且尝试着写些作品,做起了“作家梦”。她的处女作是刊登在1976年《丰顺文艺》上的《养萍姑娘》。1977年她参加了县业余文艺创作班,是当时唯一的女性学员,也是其中最为年轻的业余作者。那次她写的197行的诗作《闪光的足迹》,在《梅江报》副刊版上刊登,该诗荣获县业余诗歌创作一等奖。
不倦读书人著书成学者
中学毕业以来,冯秀珍一直想重返校园,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她终于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取。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工作。但她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决心做个学者。1988年秋,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研究生,后获法学硕士学位。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历4年功夫获得了中文大专文凭。1993年底,她调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任教,后被学院评为教授。
冯秀珍勤奋写作,论著丰硕。其中《当今国际政治局势浅析》、《试述儒学的人文伦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爱情之歌》、《社会主义发展史纲》、《中华传统文化纲要》等著作很有影响。然而,冯秀珍最想出的书是有关客家方面的书。在家乡受客家文化熏陶二十余年,她一直想写一部有关客家文化的书。她成年后离开家乡,生活于大都市,有丰富的阅历学识后,通过比较鉴别,更体悟出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客家文化,立志要完成这一人生宏愿。
有志事竟成鸿篇现于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冯秀珍开始为著书收集资料,1998年初步构成轮廓。但她还觉得不充实,特别是对于闽、赣客家了解不足。于是,她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春节及其它假期,于2001~2002年寒、暑假辗转于赣、闽二省及粤、陕、豫诸省作进一步考察、搜集资料。她在陕西调研时,师友金彤在天寒地冻的腊月陪同她前往陕西扶风县考察。梅城作家黄火兴亦全力协助她完成著作。在定稿修改校对时,她又再度赴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地进行有关调研和续补工作。
2003年10月,由中原客家研究会执行会长崔璨教授作序的《客家文化大观》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105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共分客家源流与民系、客家土楼与民居、客家风情与习俗、客家语言与民谚、客家人物与典故、客家精神与民性、客家山歌与民谣、客家妇女与人文、客家姓氏暨文化九章,每章皆用诗歌散文作序与跋以增加趣味性。该书用翔实的资料论述了客家先人原是中原汉人,在秦汉、两晋、唐末、两宋、明末、清末六个时期,因避战乱与灾害等,相继南迁赣闽粤、播衍海内外;客家先民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在闽粤赣建立了客家大本营,形成了既源于中原又有别于中原的客家民系,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又受沿途迁徙地影响、最后又融合聚居地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客家文化。
众多专家学者对《客家文化大观》给予高度评价。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客家文化大观》的出版发行对客家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赞许的贡献。该书是客家历史文化特殊视觉的揽胜,是国际客家学的力作。
(编辑:冯怡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