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边主义是针对世界问题并解决问题、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规则是需要通行的,要适合多个国家。鞋子合适不适合,穿的人才了解”……12月5日上午,在2021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前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郑永年接受记者采访。这位刚刚出席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知名学者,又马不停蹄参加从都论坛,就多边主义2.0、推动区域规则的对接衔接等话题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多边主义2.0是为解决世界问题的多边主义
问: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对本届论坛的主题“多边主义2.0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合作”,您怎样理解?
郑永年:西方某些国家的多边主义是针对第三国的,是通过盟友形成的多边主义,可以把它称作“团团伙伙”,是为了针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多边主义是针对世界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像金砖五国、“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等,一是多边,二针对的是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这是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是欢迎任何一个国家参与进来的新型多边主义。
问:多边主义2.0如何有助于应对人类的公敌?
郑永年: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都是人类的公敌,近年来这样的全球问题越来越多,以后也将越来越多。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的多边主义是传统的安全观。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多边主义2.0版的基础上,可以思考怎样能改造国际秩序的架构。现在国际秩序的架构还是建立在美苏冷战,东西方之间传统的地缘政治,传统安全观之上,迫切需要新型的多边主义,新型的国际秩序。
呼吁培养更多国际人才
问: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您呼吁规则的对接衔接,在多边主义2.0的背景下,这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郑永年:加快规则衔接需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欧洲善于把市场转换为规则。中国在开放后市场体量更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刚开放的时候,运用的规则多是西方的规则。如今我们有如此大量的消费品,如此大的市场,需要把巨大的量转化为规则制定权。这需要更多培养我国的国际人才,同时吸纳国际人才进来,并为(多边主义的)其他国家培养国际人才。
此外,规则是需要通行的,要适合多个国家。鞋子合适不适合穿的人才了解。我们要了解多个国家的情况才能制定国际规则,不能像西方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其他国家。
问:对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规则的对接和创新,您有何呼吁?
郑永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三年来,做了不少事情。在规则对接上仍大有可为。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对接,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还有软件上的对接,如社保、教育、医疗,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税收、环保标准等,可以逐步加强规则统筹。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龚春辉 钱明雅
摄影/摄像:徐昊
剪辑:许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