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打通党领导基层“最后一公里”

2022-01-01 08:59 来源:南方杂志 蒋玉

  越来越多的“云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晴雨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各地正以创新的手段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打造基层治理的“广东样本”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惠州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广东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全省坚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着眼于解决民生难题、提升服务能力,下大力气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各地成功探索并打造了基层治理的一个个“广东样本”,在细小之处下功夫,于细微之处见真章,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云平台”搭起干群“连心桥”

  今年,河源市江东新区十里东岸小区一位业主要求取消社区医院的建立,这一矛盾纠纷很快得到了化解。这得益于江东新区“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云平台”的建立。

  业主在“云平台”提出了诉求,江东新区政法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与8名业主代表召开了“社区医院诉求专项沟通会”,最后根据小区附近已有医院等相关配套设施的综合考虑,取消了小区社区医院的设立,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区。

  2021年6月24日,河源市“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江东新区)试点工作会议在江东新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召开,这一天“云平台”正式启动。

  调解机构、信息平台、现场监控、网格地图、调解队伍、工作清单和远程接访……大屏幕上,各个板块一目了然。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源市江东新区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着力构建以“六个一”“三个全”“三个早”“三个不”为核心内容的“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云平台”,致力将其作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亮点工程之一,全力把群众“急愁难盼”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个一”即一个机构负责、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发挥一个窗口作用、用好一支化解队伍、实行一张网管理、制定一份工作清单;“三个全”即全区联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搭平台、促服务,使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更顺畅、更便捷、更高效。

  “云平台”上线运营后,河源市江东新区入驻了近千人的在线调解队伍,集合新区各条线、各行业的优质解纷资源,贯通区、镇(街)、村(居)三级综治中心和信访部门,可进行远程接访。江东新区依托一体化“云平台”,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群众5272人次,接受各类服务咨询453件,其中接访咨询379次,开展各类法律专题讲座、法治宣传活动共计69场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1次、审查合同3次、诉讼1次。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通过信息化手段让群众“急愁难盼”问题得到化解。

  群众诉求服务的“光明模式”

  “社会治理哪家强?深圳光明有模样!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这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讲的是深圳市光明区化解矛盾工作成绩突出、赢得百姓赞誉的情形。

  在“以人民为中心”2021年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精彩案例展示的页面,《南方》杂志记者见到党建引领、治理创新、服务为民、跟党奋斗、立德树人五大分类。其中“深圳市光明区委组织部—坚持党建引领全科网格治理 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获得了10666张的高票数。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全区下辖6个街道31个社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143万,非户籍人口占比92%;企业数量超过6.5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9%。人口经济结构复杂,治理难度较大。

  近年来,光明区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工作,有效破解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治理难题,城市治理更加精准精细。目前,全区已建立全科网格及网格党支部126个,整合全科网格员5000余名;智慧社区系统有效应用,治理事件办理时限缩短70%;全科网格员日均处理网格事件4100余条、群众诉求100余宗,办结率100%;街道月均处理治理事件1.1万件,基层化解率达到99.6%以上。

  “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基层矛盾系统化解的“光明模式”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深圳市各区也成立了由区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建立起健全的基层治理格局。

  如今的光明区是这样的——

  全市的力量被激发出来,上下联动,全民共治,社会矛盾化解力量“无限大”:楼栋长、网格员、社工等14类群体,共28万余名来自群众、熟悉基层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有效解决矛盾纠纷预警预测难、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区街道—社区—各重点行业区域及人流密集场所”四级工作机制,突出源头预警,构建“家门口”便捷服务体系。在市、区、街道、社区及住宅小区、建筑工地、企业园区、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搭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做到群众诉求集中在哪里,诉求服务站建在哪里;

  “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在多层级专业力量的帮助下,重大矛盾纠纷被化解,危机得到干预;

  群众通过“i深圳”、治理通、微信小程序、24小时专线电话等渠道反映诉求……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的“光明模式”在深圳全力推进,一系列成功经验正不断被复制、推广。

  基层的“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

  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惠州市有着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南方》杂志记者走进惠州市惠东县了解到,这里有一支专业的普法宣讲和普法志愿队伍,2000余名基层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传播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与此同时,惠州市司法局牵头为全市1314个村(社区)全部配备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市公安局2322名警力全部到位扎根驻村(居),惠州市委政法委在全市共建成了7个县级综治中心,77个镇级综治中心,实现在镇(街)综治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全覆盖。

  2021年9月初,惠州市成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559个,共受理矛盾纠纷2119宗,调处2088宗,调处成功率98.5%;全市“一村(居)一警”机制共化解村(居)矛盾纠纷2915起,有力维护基层治安秩序,切实推动村(居)平安建设。

  依托基层司法所开展“入户式”分散宣传活动,将法的种子播撒到城乡的每个角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惠州市紧密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要求,深入矛盾纠纷易发地、治安隐患集中地,以创新服务载体为依托,以优化服务力量为保障,在细小之处下功夫,于细微之处见真章,探索出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新路径,以小见大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惠州市将“一村(居)一警”作为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核心战略工程来抓,着力优化警力配置、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全市驻村民辅警扩充至2307人,1292个村(居)完成“一村(居)一警”工作室建设。

  针对矛盾多、隐患多、不稳定因素多的重点村(居),全市抽调精干警力下沉结对,强化局、所、队中层领导挂点督导。今年以来,全市村警指导组织巡逻队伍3243支,累计收集各类社情民意信息6112条,有力维护基层稳定。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化守护村居平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省各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创新手段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打造了基层治理的一个个“广东样本”。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