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因为“一盘粿条”,几个潮汕青年创作了一部和华侨有关的短片

2021-10-27 07:34 来源:南方plus 沈丛升

剧照(受访者供图)

  潮汕创意短片《番客》,由一群潮汕95后年轻人组成的“粿条青年”团队拍摄制作,一度在网络走红。该片也是首届湾区青年(传统文化)影像国际赛的参赛作品之一。

  近日,粿条青年成员之一、《番客》的导演庄灿杰告诉记者,以前潮汕人到国外去谋生,叫“过番”。此次以番客为题材,将潮汕文化和华侨文化进行影像化创作是一直的探索,这其中承载着年轻一代的过去、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创新。

拍摄花絮(受访者供图)

  “我们粿条青年团队怀揣着一个拍潮汕文化电影的梦想!希望将来能将这个短片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庄灿杰说。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感人故事

  《番客》是粿条青年2018年创作的短片作品。短片将潮汕的鬼节与过番下南洋的番客相链接,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感人故事——

  城里的孙子第一次到乡下找爷爷,却经历了一场与番客的奇妙邂逅,番客说自己是回来找弟弟的,他背着一个厚重的西洋钟翻山越岭。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牵引着番客和孙子,孙子渐渐意识到番客口中的弟弟可能就是自己的爷爷。在故事的结尾,在孙子眼睛看到的世界中,兄弟俩团聚了。这是跨越山海,跨越时间的亲情和爱。

拍摄花絮(受访者供图)

  该作品在第五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等比赛上崭露头角,也在潮汕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潮汕传统文化元素不时穿插

剧照(受访者供图)

  据庄灿杰介绍,《番客》故事设定发生的时间是巧妙的。农历七月半,是传统的中元节。而在这一天,那些已经逝去的魂魄,得以来到人间,与活着的故人相遇。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孤魂野鬼,就是那些年出海谋生后,客死他乡的番客。

  “从小大人就说,逢年过节祭拜祖先,祖先是会来到我们家里的,只是我们看不见。不过,有时候很小的小孩子是能看见的。这是所有在潮汕大地长大的孩子共同拥有的文化基因。”网友的评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设定。

  其他潮汕传统文化元素,也不时穿插在短片中。例如一首名为《暹罗船,水迢迢》的潮州童谣。在片中,制作团队主要截取了童谣的一部分,即“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要是赚无食,化作番鬼恨难消” 。这首潮州童谣因其主题契合番客的故事设定,在创作短片时被选中,并被赋予了叙事上的任务,作为故事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伏笔。

  情感载体“西洋钟”承载丰富意象

  短片中不时出现的“西洋钟”,则承载了丰富意象。构建故事之初,创作团队感觉缺乏一个连接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情感载体。

  “过番的时候,番客回家,会带很多东西回来,于是选择了西洋钟。从更深层次层面,哥哥早已在海上遇难,他带着的西洋钟的时空是静止的,陪伴哥哥的时钟没有变过。弟弟的时空在正常流逝,于是有一个小时钟。”庄灿杰回忆,“拍摄时,在时钟的时针和分针上做了小小的细节处理。这就是时钟所蕴藏的象征含义。”庄灿杰介绍道,短片利用了西洋钟这个番客归省时常携带的手信,让它不止于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是进一步挖掘这个符号背后可以承载的情感属性,并用它来象征亲情和时间。

  承载着创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番客》并非粿条青年第一个传统文化系列作品。它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整体制作会偏成熟些。

番客回乡(剧照,受访者供图)

番客回乡(剧照,受访者供图)

  庄灿杰个人喜欢音乐,去年至今,由于选择支教保研,他到云南当音乐老师。出于对音乐的喜爱,每拍一个作品,他都会自己写主题曲,包括为《番客》所创作的主题曲《跨越时间去找你》。

  庄灿杰告诉记者:“我听过一首英文歌,大致讲的是,那些离开你的人,会在某个满天璀璨的夜晚,主动奔向你。这首歌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从高中开始,我们粿条青年的小伙伴们就一直在一起拍微电影。当时拍摄的时候,我爷爷还在世,他对我做这个事情很支持。遗憾的是,当我真的拿奖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他未能亲眼看到我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番客》这部作品承载了太多我对爷爷的怀念。”庄灿杰说。

  对话

  因为一盘粿条,有了一个创作团队

  南方日报:能介绍一下“粿条青年“的由来吗?

  庄灿杰:我们几个都是潮州人,因高中时参加的一次市级微电影比赛而相识。那次比赛过后,我们常常聚在潮州的一家粿条店,点一盘炒粿条,开始谈剧本、画分镜、解决拍摄遇到的问题。后来,我开始招募更多的同行人,化妆师、服装道具负责人、摄影师、后期负责人、美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带到那家粿条店。2017年2月7日,短片《笑》杀青当晚,我们又聚在粿条店。我们当时已经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在一盘炒粿条面前,我们提出了要建立公益性质的实践团队,取名“粿条青年”。

  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南方日报:你认为,是不是因为乘着短视频的东风,所以作品才会迅速走红?

  庄灿杰:短视频在当前走红,我认为这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现象。

  短视频的缺陷在于较难在几分钟内完整表达深刻的内涵,更多时候只是给大家概述一件事情。好比我们看小说的故事大纲和小说完整的内容,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中视频”。

  我们的视频有20多分钟,起初我还有些担心大家是否愿意看下去。如今视频在网络播放破百万,我想也许是大家在作品中找到了某些共鸣,也愿意沉下心去观看了。

  短视频是一个现象,在当下,生活节奏比较快,年轻人喜欢用短视频的方式消遣。但我们作为影像创作者应该意识到,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呈现好,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情感关联与受众产生共鸣

  南方日报:你认为做导演最难的是什么?

  庄灿杰:在拍视频这个领域,我还只是一个学习者,还不敢将这个事情称之为职业,但我热爱之,并愿意去尝试和不断挑战。

  在拍摄过程中,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还必须顾及受众群体,考虑他们的喜好,这就需要去找二者的平衡点。例如,我们一开始决定制作一个20分钟的视频,也会犹豫大家有没有耐心看完。这个矛盾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想办法平衡。

  都说潮汕人有一种“拼搏”的基因。我想,我也继承了一部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例如我的毕业论文,就是以潮汕民俗为例,探讨地方民俗文化影像化创作。为了写好论文,我看了不少潮汕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于我进行视频的拍摄,也有很大的启发,做足了沉淀和积累。

  我也留意到这两年有很多潮汕文化题材的电影作品,但距离大众理想中的院线作品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找到更好的创作方式,就算潮汕地区以外的人群听不懂方言,我们还可以通过情感关联上产生共鸣,让别人看得懂,这样我们对潮汕文化传播才是成功的。当电影从纯粹的创作,逐渐接轨商业模式后,才会带来持续性的收益,那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做潮汕文化相关题材的电影创作。我们不应该是一个一个创作的孤岛,而应该彼此连接起来。电影制作亦不能单靠情怀,那并不持久。就好比山西因为出了位贾樟柯,自然影响力就大了。台湾电影也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而本身我们潮汕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创作的空间更广阔,需要更多有情怀的创作者一起来挖掘和探索。

  坚持传播潮汕文化的路上不乏同行者

  南方日报:潮汕文化传承至今,年轻一代是否在传承中,改变了文化的一些东西?

  庄灿杰:作为一名95后,我也有感觉到,潮汕文化很多仪式,正在逐步走向简化,例如祭祀等仪式,可能与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仪式的简化并不代表我们对文化的崇敬之心有丝毫减弱,只不过这个改变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我和很多潮汕年轻人进行交流,他们对当地文化并非非常了解。但是在坚持传播潮汕文化的路上,其实不乏同行者,但目前大家感觉更像是一座座孤岛,也就是说,大家更多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各干各的。

  其实目前汕头也出现不少像“观潮”这样的电影展映活动,随着越来越多潮汕题材的文化作品产出,例如文创作品、手工艺品等,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兴许能让更多人关注到,也更具备现实意义。

  这次《番客》在b站上播映,我仔细地看了所有的网友评论。我发现很多外地朋友留言,通过视频了解到潮汕文化,或者在具体认知上产生改变,我都会感动,认为我们团队做的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要归向何处,更要明白要向外地朋友展示的文化是什么,尽可能让他们能包容且了解我们的文化。这种种的思考,都在这次《番客》引起大家关注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有了一些结果,这已经难能可贵。

  希望将故事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

  南方日报:这次拍摄,你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分别是什么?

  庄灿杰:其实没有最满意的地方,尤其是现在看来,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有许多“槽点”。该片拍摄于3年前,当时我还在读大二,对拍摄视频感兴趣,并进行探索,模仿了东南亚等地方风格的电影。视频中有一幕戏,是致敬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戏梦人生》。这部作品,我们还是一个模仿者的状态,还远远达不到创作者的水平。回头看,有很多遗憾。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还是很用心地对待整个故事的内核的创作。尤其是编剧许键和我们团队其他的伙伴,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提炼出中元节与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扩展,加以呈现,视频中不断出现的乡土情结,城市化与保留乡村特色传统的矛盾等,都是我们想留给观众去思考的地方。

  南方日报: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吗?

  庄灿杰:拍电影!粿条青年一直怀揣着一个电影梦。这次更激励了我们。拍摄《番客》的时候,由于精力、财力有限,留下很多遗憾,如果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更希望将这个故事内核,继续扩展,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未来我们也会继续走潮汕文化题材创作这条路,虽然难走,却也希望能为潮汕文化影像化创作出一份力。我不希望总是“墙里开花墙里香”。作品能走得出去,让更多人看到,是我一直的期盼。

  南方日报记者 沈丛升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