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社会治理】广州花都:厨余垃圾沤肥还田 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

2021-10-25 10:28 来源:广州日报 贾政 成广聚 吴镝锋 杨耀烨

  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蓝珠第三经济社,有一块生活垃圾分类光荣榜,公示着全社61户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等级。

  “我们会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到各户去检查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并随机询问一下垃圾分类知识,按照1星到6星做一个评判,每个月在村里公示。”负责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老吴介绍,1星代表“一般”,6星代表“优秀”,根据村规民约,连续3个月得1星,这户人家年终就会被扣分红。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项具体实践。伴随着广州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推进,许多农村已经不再是“垃圾乱堆、尘土飞扬”的形象。记者在近日的探访中注意到,乡村有着自己的实际,所以在广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中,并不照搬城区做法,而是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接地气的“招数”,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

  竹洞村位于花都区赤坭镇西北部,面积约4.79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10个经济社,680户,户籍人口2000多人。此前,竹洞村以盆景种植、鱼塘养殖、乡村旅游及传统文化洪熙官武术等特色产业闻名。但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竹洞村新“名片”。据统计,全体竹洞村民全部参与到垃圾分类,分类投放准确率已达70%以上,并根据村的实际需求,探索出厨余垃圾循环利用的“竹洞经验”,登上了央视《朝闻天下》栏目。

竹洞村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还田,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来源:广州日报)

竹洞村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还田,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来源:广州日报)

  100多个沤肥缸,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

  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的不同,垃圾构成迥异。大部分乡村瓜果皮、剩饭菜等厨余垃圾较多,而这些厨余垃圾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

  竹洞村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的处理方式,利用村内的2个沤肥点,通过100多个沤肥缸,实施厨余垃圾沤肥还田,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

  记者在竹洞村的厨余垃圾沤肥点看到,沤肥点的每个沤肥坑长约2米,宽1.3米,高1米,每次沤肥前,村民先往坑里撒上石灰进行消毒杀菌,再将餐厨垃圾倒进坑里,堆放好后撒上石灰粉杀菌防虫,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厨余垃圾就完全降解,变废为宝。

  “基本没有气味,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村民宋姨告诉记者。沤肥技术发展多年,科技含量越来越高。2020年,竹洞村引进的第四代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是利用电子设备在2个小时内,实现微生物菌剂对餐厨垃圾的高效分解,分解率达99%,整个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过程不产生污水和废气,没有污水和废气的二次污染。相比早期在种植树底下成排挖出沤肥坑进行厨余垃圾填埋沤肥的方式,以及利用日照使密封的生态箱温度提高对厢体内的厨余垃圾进行发酵的方式,已大有进步。

  每天可处理约0.2吨厨余垃圾

  据介绍,这种沤肥坑无耗能、无异味、简便易行,适用于大片园林种植、厨余垃圾油盐较多的乡村。而通过厨余垃圾沤肥的方式,竹洞村每天可以处理大约0.2吨的厨余垃圾,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

  竹洞村是个“垃圾分类”明星村,但并不是广州推动乡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孤例。除了花都区竹洞村,广州市城管部门还摸索总结出番禺区新水坑村、增城区派潭村、从化区莲麻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和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可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垃圾分类的小习惯,促进乡村文明的大提升。”市城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农村的各家各户,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据统计,广州全市现有涉农7个区65个镇街1144条行政村。2019-2020年,全市共创建1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2021年推进建设2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2021年截至7月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约为123万吨,月均产生量约为17.6万吨。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