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落幕多日,其惊艳全场的科技元素引发网友热议。在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11月19日举办的“科技全运”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广州赛区执委会副秘书长朱小燚详解科技如何赋能广州赛区。
朱小燚介绍,为做好赛事科技保障,广州从筹备阶段便搭建了“高规格专班+顶级专家+专业执行”的三维支撑体系——由市长挂帅科技专班,院士领衔专家团队,科技行政部门联合科创机构全程运营。经过多轮路演对接,赛事项目库已汇聚超400项科技成果,其中14项已在竞赛场馆、城市服务等场景落地,这些成果不仅来自广州及大湾区,更涵盖全国多地,香港、澳门地区的科研力量也深度参与其中。
最受关注的竞赛场景中,科技成为运动员“破纪录”的隐形助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的专业赛道,由广州专精特新企业采用纳米改性橡胶材料打造,纳米微粒融入橡胶网链后,跑道强韧性大幅提升,蜂巢结构设计更增强了缓冲保护与能量反馈效果。关键的是,这款跑道可100%回收再利用,完美契合绿色赛事理念。在不久前的田径女子100米决赛中,16岁选手陈妤颉以11秒10夺冠,成为全运会最年轻女子百米冠军,优质赛道为其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马项目的“马脸智能识别”技术更是刷新大众认知。广州海关首创的这一系统,构建了“马脸-马身-烙印ID-芯片ID”生物特征数据库,马匹行进间即可完成无感查验,仅需2-3秒即可完成身份核验,准确率高达99%。这一突破不仅节省30%人力成本,更解决了传统查验中马匹易应激、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受益于此,从化马场运马频次从每周“一进一出”增至“三进三出”,通关时间从7小时压缩至4.5小时,可容纳万人的看台预计年底竣工,世界级马产业经济圈加速成型。
“通过科技,让传统的场馆焕发青春,让赛会的体验超越想象,让湾区的心贴得更近,也让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朱小燚总结道。科技赋能更延伸至民生领域,彰显城市温度。香港科研团队研发的“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为10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穿上“清凉战衣”,赛事期间预计提供30万瓦制冷量,节约20万度电、减排100余吨二氧化碳。更暖心的是,赛后部分站点将转型为社区志愿服务站,让赛事科技成果长期服务市民。此外,赛事食品供应全程溯源,科技专班严把安全关,让参赛人员吃得安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倪仕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