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通报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一事基本属实,医院果断对其解除聘用关系。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医疗行业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医学教育机制和教育公平的深刻反思。
医学是一门关乎生命健康的神圣学科,医生被赋予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其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理应高于常人。此事件完全打破了这种期望,暴露出医德教育的短板。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往往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医德教育课程占比较少,且多为理论授课,缺乏生动案例和实践体验,医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以至于部分医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虽拥有精湛医术,但在面对利益诱惑和情感纠葛时,医德防线极易崩塌。
从教育机制角度审视此事件,医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而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医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实地参观医院文化、邀请优秀医生分享医德故事、开展医患沟通模拟演练等,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生职业的神圣与责任。在临床实习阶段,更应加强医德监督与考核,将医德表现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贯穿职业生涯的医德档案,使医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对于违反医德的行为,更应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让医德成为医学生心中不可触碰的底线,从而避免技术精英沦为道德盲人。
从教育公平角度审视此事件,教育公平需要制度性保障。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从业人员伦理档案,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医德医风、临床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打破单纯以论文、职称和学历论英雄的模式,推动教育机制改革与公平价值建设的深度融合,让公平公正成为治愈行业沉疴的良药,确保医学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公平性,使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脱颖而出,享受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唯有如此,方能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医疗行业的每一个角落,让医学回归治病救人的本心。
从人病我防的角度审视此事件,不能轻视对此次医德与私德双重失守事件的反思,应将其视为推动教育伦理重构的契机。医学教育机制的完善和教育公平的维护,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要在这起医德失范事件中反思医疗教育机制与公平性,从建强教育体系入手,将医德培养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建立透明的制度规则破题,让医疗行为在阳光下运行;从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抓起,让医者都能在职业坚守中找到尊严与价值。只有解决好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重塑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医生。
撰文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