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使用费、天翼看家、亲子会员、摄像头终端分期费用……据媒体报道,一位62岁的不识字老人,手机号被绑定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套餐服务,2年下来,老人被扣近9000元话费,从银行打印出来的流水账单竟达1人高。目前,电信运营商承认了其中的2600多元为操作失误,并将这部分费用退回。
图源:广东广播电视台
老人的遭遇,揭开了电信服务不堪的一幕:当技术壁垒碰上信息弱势者,宰割便披上了“自愿接受服务”的外衣。浏览列出的账单会发现,宽带、流量包、天翼看家、摄像头分期等项目名目之繁复,连年轻人都要研究半天,却堂而皇之地绑定给了一位62岁不识字老人。恐怕,发生在老人身上的不是简单的“误扣”,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围猎”,旨在让一个个对业务办理不熟、对手机操作不熟的老人深陷“套餐丛林”。
此次事件最大的陷阱就在于“自愿”。开通套餐服务无非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官方APP订阅相应套餐,阅读条款并确认同意;前往线下营业厅当面签字办理;电话中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经过口头同意开通相关服务。考虑到这位老人并不识字,老人应该是在接听运营商打来的推销电话时,被推销员用各种听不明白的概念和对功能煞有介事的吹嘘唬住,稀里糊涂地就同意开通。这样的“同意”,是老人在步步引诱之下,做出的“被自愿”选择;这样的推销,本质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专门设置的消费陷阱。倘若不是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的存折扣款乱七八糟并专门通知提醒,老人的女儿根本不会知道自己的妈妈用一部老人机,办理了如此多的套餐业务,天价话费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面对运营商的围猎,老人难免形单影只倍感无助,但法律法规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服务中,不得作容易引起误解的虚假宣传。现实生活中诱导开通、模糊收费等行为的屡禁不止,关键还是在于违法成本过低,解释权掌握在运营商的手中。本次事件中,电信营业厅拒绝提供两年来的扣费明细,老人的女儿只得从银行获取流水信息。目前运营商承认的误扣部分,也暂未公开误在哪里、谁人之误,仿佛只要退回了这误扣的2611.15元,便再无过错也无需惩戒。这样的处理,显然无法让运营商吸取教训,日后难免陷入“曝光-整改-再犯”的循环。
让制度长出牙齿,让服务更有温度。破除套餐困境,首先要加强监管,工信部应推行“老年套餐白名单”,所有增值业务默认关闭,禁止运营商向老年人主动推销,开通时需短信二次验证;其次要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的举证机制,要求运营商提供扣费明细和事前“已充分告知”的证明;最后年轻人也应多多关心照料,为老年人介绍常见的电信服务,定期检查扣费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带老年人走出“套餐丛林”,让“看不懂的话费套餐”销声匿迹。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