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6周年华诞。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时刻,全国上下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氛围,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各地旅游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打卡古建古城、逛历史博物馆、看文化演出、体验非遗技艺……“人从众”的消费热情,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也激发出假日消费新动能、新活力。
假日历来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叠加,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新消费场景和活动,从重庆的“火锅专列”到福建南平的茶旅融合,从贵阳的“城超”赛事到浙江诸暨的篮球市集,从广东的“文博+潮流”展览演出到四川的“秋景+文娱”乡村体验,这些以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为代表的文旅消费形式向新提质,不断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不仅使传统文化重焕光彩,也让旅游目的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现出文旅市场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
“旅游+节庆”实力圈粉,激发文旅消费新热潮。凌晨的高铁站灯火通明,疲惫却兴奋的“特种兵”游客拖着行李汇入人流;西安古城墙上,身着汉服的年轻身影翩翩起舞,古韵与时尚在此交汇碰撞;烟火升腾的夜市摊前,刚刚看完演唱会的游客与同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明天的行程……“诗和远方”融入市井烟火,一幕幕鲜活的场景映射出全国文旅市场的火热与活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为契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中国红”,大红灯笼、各式盆栽花卉将街道装扮得格外喜庆,人们共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广大游客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有效拉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游玩等一系列文旅商业态消费增长,持续升级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幸福感,有力促进文旅融合蓬勃发展。
“旅游+科技”魅力彰显,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近年来,游客对文旅融合新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沉浸式体验类产品受到热捧,深度游览和互动式旅游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各地借助于科技赋能,以内容塑造产品力,以产品提升竞争力,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实现游客满意与行业增效的“双赢”。以广东为例,大湾区艺术节嘉年华活动从线下走向“云”端,“云剧广东”和“星海直播”让舞台艺术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门景区依托数字运营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推出AI伴游导读、推出“车票+”的组合,提供景区门票、酒店套票等链式服务……这些城市特色文旅活动从沉浸式体验重构消费场景,到智能化服务激活个性需求,再到跨域融合拓展消费边界,硬核科技推动旅游消费向着“更沉浸、更智能、更开放”的蜕变,为消费市场注入持久活力,赋能游客更好地追寻“诗与远方”。
“旅游+文化”守正创新,擦亮区域文旅新品牌。习俗因传承而弥新,文化因创新而致远。今年双节期间,各地深入挖掘中秋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打造多元化、体验式的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旅新需求,更让中秋文化在传承弘扬中活灵活现、在守正创新中浸润人心。比如,广州白云区将举办火龙民俗文化节,多个村落同步举行“火龙之夜”巡游,呈现超百年历史的舞火龙盛况,让游客感受广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湖北襄阳推出限定国风NPC互动、汉服巡游、古风集市、汉唐游园会、国风演艺等,让“泡汤”也能泡出文章和诗意。这些国庆中秋假期特色“文旅大餐”的火爆景象,展示的是我国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体现了文旅融合、创新体验、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有力推动区域文旅品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国庆中秋假期,是促消费、扩内需的大好契机,也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期待各地因地制宜,不断“上新”文旅产品、优化服务环境、提振文旅消费,将都市的喧嚣融入人间烟火里,释放出更多消费潜能,共同汇聚成一个“动”起来的活力中国。
撰文 岳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