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评:劳动课不应只是流于形式的“小透明”

2025-05-21 11:42 来源:南方网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但近期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课程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叠衣服。图源:新华社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做中学”“学中做”。新课标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部分学校的劳动课课时被主科课挤占,劳动课变成了存在感极低的“小透明”。

  劳动课变成“小透明”,缘于“劳动无用论”大有市场。中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大有裨益,不仅能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学会合作协同。然而,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劳动课程属于“副科”;有的家长担心各种安全问题,有的家长觉得“劳动时间”侵占“主科时间”,还有的家长、学生认为升学成绩更重要、劳动教育可有可无。“劳动无用论”大有市场,使得劳动课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劳动课变成“小透明”,缘于落实“打折扣”。按照新课标,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项目非常丰富。但在日常教学中,一些学校把劳动教育窄化为“除草”和“扫地”,把劳动教育变成了套着教育外壳的“旧式劳动”。此外,部分学校场地有限,仅能保障日常教学需要,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所;一些学校没有专职劳动课教师,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有待提高。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开设劳动课充满无力感,办好劳动课成为了一种奢望。

  劳动课变成“小透明”,缘于评价“简单化”。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际上,一些学校的评价指标更多是简单的课时数、学生参与劳动频次等,缺乏对课程质量的要求。而且,一些课后作业也存在走形式的问题,甚至把“是否拍照打卡”变成重要衡量标准,以致出现刻意“摆拍”、卖力“表演”。课程评价流于形式,劳动课的实际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保障。

  如何让劳动课取得育人实效?一些学校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搭建“田园劳动+”项目课程内容框架,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重庆谢家湾学校丰都幸福小学将劳动课延伸到学科专题中,引导学生在美术课上描绘菜园四季变化,在语文课上记录劳动点滴。实践证明,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严格落实新课标要求,着力夯实场地师资保障,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才能让中小学生真正上好劳动课这门“成长必修课”。

  撰文 郭雪营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