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孩子们不认识人民币,“金钱”这堂课得补

2024-06-13 11:31 来源:南方网

  扫码支付、在线转账、网络充值、电子红包……当今社会,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对钱的实际认识和感知变得模糊。这不禁让人担忧:孩子们会不会成为“金钱小白”?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有媒体报道,在武汉某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当讲到“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说说用人民币凑出“3元6角”的组合方式,竟有学生回答:“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此外,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这一现象令人哑然失笑,反映出了孩子们对“钱”的实际认知和价值理解的缺失。

图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认识人民币”内容。图源:长江日报

  孩子不认识人民币的现象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在我国普及速度加快,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86%。曾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金,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付钱变成刷手机,从小生活在移动支付时代的孩子们,没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践体验,缺乏对钱的具体感知,甚至有孩子产生“钱不就在手机里吗,刷一刷就又有了”的错误认知。如果对钱的理解仅停留于数字层面,不仅容易造成大量非理性消费,更可能导致孩子们无法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滋生不劳而获以及盲目攀比的不良心态。

  当然,数字支付是大势所趋,符合人类货币从贝壳到金银铜,从纸币到虚拟货币越来越简易便捷的发展历程,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价值。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支付方式本身,而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回想一下,曾经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使用和管理金钱的?或许是从跟父母去市场买菜,看着他们数钱、找零开始;或许是从自己拿着零花钱去小卖部买东西开始。而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缺少了通过实体货币交易来学习和理解金钱的机会,对钱多钱少没有直观概念,自然就很难建立起对金钱的珍惜和尊重,这也反映了“认识人民币”这一项基本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

  认识“金钱”才能学会“花钱”。作为国家法定货币,人民币不仅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经济交易的工具,更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载体。教会孩子识别使用人民币是大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们补上这堂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一课。家长们应积极引导孩子接触和使用纸币,如去商店购物、参与跳蚤市场等,让孩子们体验挣钱、花钱、攒钱的过程,增强其对金钱的直观感知,让其懂得钱不是从手机里“刷”出来的,而是通过劳动和智慧获取的。学校要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功能、种类等基础知识,建立收入、支出、家庭预算等基本概念,真正理解“钱”的本质和意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大对拒绝现金支付行为的查处力度,不让孩子与现金“绝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金钱教育是关乎儿童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一课,引导其学会如何花钱、省钱、理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时代课题。

  撰文 陈长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