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动真碰硬严打学术造假

2025-05-13 12:14 来源:南方网

  近期,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事引发关注。5月10日下午,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表明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安排其女刘某乔参与了他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同时通报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图源:官方通报

  重庆大学的一纸通报,将本科生十余篇SCI论文的学术神话打回了原形。科学研究本是发现真知、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要求。科研不端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科研资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动摇了科技创新的基石,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背道而驰。这场学术丑闻撕碎的是科研诚信的遮羞布,暴露的是学术资源代际输送的深层病灶。

  违反评审规范、打探内幕信息、委托他人投稿、买卖实验数据、代写论文、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擅自标注基金项目……今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案件总数15件,这些科研不端行为形式多样、性质恶劣、发人深省。

  科研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假收益远高于造假成本。如果造假人员受到的处分,仅是追回已拨科研资金、通报批评等,甚至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便会助长投机者的侥幸心理。如果每次都是轻轻放过造假者,这不但让守规矩的科学家灰心,也令全社会气馁。容忍造假者,牺牲的是公众对真理和规则的敬畏,丧失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在学术体系与利益关系、行政框架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今天,遏制学术造假,不能仅仅依赖学者的道德自觉、学术自律,更需制度他律的力量介入治理。

  学术乃天下公器,不可有半点虚假;造假败坏了科群体的声誉,对之必须动真碰硬。首先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职责,面对主管范围内的可疑事件,应第一时间主动调查,自检自纠,向社会有所交代,不袒护、不姑息;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立项、申报、验收、评价等环节,一旦发现科研人员弄虚作假,就要给予应有的惩处,这应该成为科管理部门的底线,不能让极少数造假者腐蚀整个科研生态;最后管理部门还应建立科研诚信数据库,将各种不端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科研诚信体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是学术的正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是科研的底色。当从制度上建立起对科研诚信的保障,敢于动真碰硬,严格依规执法,让学术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再辅之以“破四唯”、“立新标”、完善评价机制等,定能将学术不端的意图和空间挤压到最小,塑造出更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撰文 夏小龙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