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与网红“柴怼怼”在社交媒体上因胖东来所售玉石价格和质量等问题“互怼”一事持续发酵。5月6日,于东来在抖音平台一连发布10条图片视频,表示会找出理性科学的方式继续前行。这场风波不仅深刻影响了涉事双方,更引发了公众对自媒体监督边界、流量经济伦理的深刻思考。
胖东来的回应。图源:大河报
胖东来这个在河南深耕20多年的零售企业,凭借着实打实的优质服务和良好口碑,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然而,今年4月初以来,拥有28万抖音粉丝的玉石领域博主“柴怼怼”,在视频中质疑胖东来通过低成本玉石高价销售获取暴利。面对质疑,胖东来迅速回应,主动邀请相关市场监管部门进入企业,将所有的经营手续、账目等内容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最终经过官方严谨细致的检查和确认,得出结论:进货手续齐全,进货台账完备,鉴定证书有效,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这一结果有力地回击了“柴怼怼”的造谣。
尽管真相最终战胜了谣言,但这场舆论风波也折射出网络舆论环境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红以“打假”为名,实则借热点争议制造流量,进而实现带货变现。从前些年某大V揪着联想“国有资产流失”带节奏,到去年农夫山泉钟睒睒被黑,再到前不久胖东来“红内裤事件”……“流量碰瓷”的闹剧频频上演。动动嘴造谣,一个短视频就能掀起轩然大波。而企业想自证清白,既要应对舆论审判,又要耗时耗力打官司,甚至冒着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公开数据,常陷入被动局面。不难看出,于东来“若正义不彰便离开”的宣言,既有极力自证清白的决绝,也有面对“碰瓷”的无奈。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早在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就提出要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网络黑嘴”和“黑色产业链”。今年5月20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造谣抹黑民企,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更于法不容,必须严惩不贷。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恶意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不断加强。让企业在自证清白的泥潭中疲于奔命,伤害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加大对恶意造谣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对于企业而言,在注重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品牌声誉的维护,通过诚信经营、法律武器与情感沟通等多维协同,构建韧性更强的舆情防线。同时,公众也应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自证清白”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让民营经济更好地在阳光下生长。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