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一“特惠快车”内的告示引发舆论关注,上面写着“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还“细心”注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服务,自愿消费”。
图源:新华网
在社交平台发布该告示照片的网友认为空调费应该包含在车费里,司机此举极不合理;可司机却表示,“特惠快车”对司机的平台抽成并未减少,如果开空调,每天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网约车“空调费”之争不是个例,“司乘矛盾”的背后实则是职责划分不清、规则制定不明、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以其价格透明、使用方便等优势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然而网约车入行门槛低导致了司机数量过剩,造成了行业饱和。供大于求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矛盾,各平台一边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展开“内卷式”竞争,一边又为了获得利润对司机保持着高比例抽成。司机宁可挨热也要增收空调费,乘客付了车费却吹不到空调。平台打着“顾客至上”的旗号甩锅,转眼就把成本转嫁给司机,受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和劳动人民。
“司乘矛盾”不能上升为“司乘冲突”。政府应压实主体责任,厘清监管职责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未达到要求的平台进行查封,对意向进入行业的公司严格审查,缓解网约车行业的过饱和状态,创造舒适的运营环境。平台也应优化对特殊订单的抽成规则,加大高温补贴力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兼顾司机的利益。
网约车乱象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出行质量提升的期盼,唯有政府监管和平台责任双管齐下,才能让司乘双方在公平规则下共享出行红利。
撰文 戴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