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剧演员陈丽君在面对央视采访时,因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而遭到网友批评,并引发关于公众人物的文化修养与社会责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等问题的讨论。红学专家苗怀明教授等人就此做了知识普及,几日后,陈丽君本人也就此事公开致歉,含泪表示“知错就改,我一定努力做到更好。”事情本应随着理性讨论的深化而逐渐平息,然而,部分粉丝非但拒绝承认偶像的错误,反而对苗怀明等指出问题者展开网暴,更有甚者发文试图重构“大观园体系”,妄图用“经典没有标准答案”的诡辩,把学术纠错夸大为“文字狱”。好一曲当代版“指鹿为马”!
图源:采访视频截图
这场讨论之所以演变为激烈对抗,甚至陷入派系互撕、是非难辨的局面,根源在于一些人用“饭圈思维”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乃至恣意涂鸦经典文化。在数字化社交生态中,饭圈文化作为媒介技术衍生物,早已深度嵌入网民的私人生活场域。但是,当其特有的思维范式突破圈层壁垒,开始侵袭公共领域、影响舆论生态、涂鸦经典文化时,就值得警惕了。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脑回路,它以偶像至上、二元对立、情绪化表达造成群体极化和粉圈从众行为,严重影响公众的理性对话空间,导致社会共识难以凝聚、公共领域持续撕裂,更在情绪化中消解着经典的严肃性,危及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
在这次论争中,就有人以“饭圈思维”歪解经典,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陈丽君对宝玉的解读无误》的文章。该文章强行为偶像“洗白”,声称贾宝玉的“男一光环”等同于“长子长孙”的宗法身份。也有粉丝称“经典没有标准答案”,试图将学术纠偏污名化为“恶意挑刺”“对创新的打压”。这些“辩护”是对经典的歪曲,对理性对话空间的挤压。在当前碎片化的流量时代,这一行为极易成为经典误读的放大器。
《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蕴涵,被列入了中学语文的必读书目。“红学”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一直以来有着严谨的学术考据。众所周知,贾宝玉是贾政的次子,被称“宝二爷”,按古制,贾府的“长子长孙”应是宁国府的贾珍,或者说是荣国府的贾琏。苗怀明教授的纠错本应成为普及经典知识的契机,却因有损粉丝心中的“完美人设”而“被各种问候祖宗十八代”。粉丝对偶像的维护超越了理性边界,将专业问题转化为立场对立,这种“护主”行为暴露了饭圈文化中“偶像即真理”的畸形逻辑,其对学术权威的蔑视消解了经典文本的严肃性,瓦解了知识的尊严。
这场闹剧最讽刺处在于:越剧作为非遗传承的扛把子剧种,陈丽君身为越剧顶流,本该成为文化清流的活水,却被饭圈化操作搞成流量泥潭。当事之人或许该以《红楼梦》为镜——当年贾府为元春省亲建大观园,尚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警示;而如今的一些粉丝却把文化传承玩成“我知道你在说谎但我假装相信”的黑色幽默。
粉丝“护主”演化为网暴的闹剧屡有发生。这种极端的饭圈文化把对偶像的爱扭曲为党同伐异的武器,用控评编织信息茧房,不仅让一些民众承受伤害,还让公共舆论场陷入“群体极化”的境地。幸亏陈丽君公开道歉,表明了态度,再迟半步,只怕大观园的匾额都要换成应援口号了。其实,真正的偶像,不会因一句纠错坍塌人设;值得追随的偶像,必然经得起大众的审视。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