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日本外海巨浪滔天,百米海啸将吞噬日本1/3的国土。”这如同科幻电影剧本的末世预言,来源于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2021年再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中记录的梦境。这个预言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她的书曾“预测”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而此时,距离“2025年7月5日大灾难”仅剩最后一天。
日本官方辟谣。图源:潇湘晨报
日本社会和亚洲地区对此反应强烈:香港赴日本东京航班预订量暴跌10%、台湾地区超半数民众取消赴日行程、日本租车和酒店订单遭遇大规模退订潮;日本超市应急物资售罄,防灾包销量暴增300%,甚至有寺庙推出了“身后事预约服务”。不过,也有年轻人以冷幽默应对,发起了“把钱花光,7月一起上路”的消费狂欢,还有人计划凌晨带着宠物上街“迎接新大陆”。
随着这一预言的扩散越来越广,日本国土地理院连夜绘制地震预测模型,展示当前地质数据“未见异常”;日本气象厅下场辟谣,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称“任何此类预测都应被视为不可靠,多属谣言”。然而,科学的声音却在社交媒体的狂欢中显得微弱。
这场风波的背后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积攒的现实压力和焦虑不安。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使得日本民众长期生活在对于灾害的恐惧和担忧之中。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9.0级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至今仍未愈合。经济的增长停滞、老龄化率高居全球首位、年轻人结婚生育意愿低下,也造成了日本愈发高压的社会氛围。此外,日本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浓厚的“物哀”观念,这种文化传统让民众对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也更容易对末日、灾难等主题产生共鸣和关注。
事实上,人类总是热衷于制造“世界末日”。从公元前2800年亚述人的泥碑预言,到2012年轰动全球的玛雅预言,人类至少经历了80次有记载的末日预言。每一次都以荒诞开场,以打脸告终——
公元前2800年,亚述人在泥碑上记述地球将要衰落,世界将迅速走向灭亡,但几千年过去了,地球依然正常运转;
公元1524年,一群英国占星家预言人类将在这一年迎来第二场“大洪水”,灾难的源头在泰晤士河,当时约2万人弃家逃至高处,最终白跑一趟;
1666年,由于年份中包含3个“6”,一些人将它与《圣经·启示录》中的“兽数666”联系起来,加之当时英国瘟疫肆虐、伦敦大火,很多人相信这是世界末日的预兆,但世界并未就此灭亡;
因此前一名天文学家发现彗星尾部含有有毒气体“氰”,当1910年哈雷彗星掠过地球时,人们纷纷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家中,然而黑夜过去,世界并未末日;
法国著名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在1555年的预言诗《诸世纪》中提到“1999年第7个月,巨大的恐怖大王将从太空降临人间”,被很多人认为是预言1999年7月的末日,但当月并未发生任何末日相关事件;
千禧年来临前,“千年虫”问题令全球惊慌,很多人担心电脑系统故障会引发世界末日,然而跨世纪的钟声敲响,世界并未出现大规模灾难;
更不用提,最为声势浩大的2012玛雅末日预言,玛雅历法的第五太阳纪终止于2012年12月21日,被误读为“世界毁灭”,尽管科学家接连辟谣,也阻止不了人们末日想象的大狂欢,结果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世界无事发生……
这些预言如同精心设计的罗夏墨迹测验——你看到的不是未来,而是自身恐惧的投射。
人类的“末日情结”是刻在DNA里的毁灭浪漫和生存焦虑。或许十万年前的智人祖先蹲在洞穴里,就已经对着天空中翻滚的乌云脑补出“世界毁灭”的画面。这种对于潜在危险的过度想象,是生物的生存本能。基因里写满的“灾难预演程序”让人类在生物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存活下来,却也演变成了我们对于末日的集体想象。
这种末日想象是人类对于未知与失控的恐惧的投射。人类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天生存在焦虑,尤其是当现实中出现难以解决的危机时,这种焦虑就会被放大,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环境恶化等都会催生人类对于未来的恐惧。末日预言本质上是对于这种恐惧的具象化,用确定的毁灭时间来解释现实中的混乱感,看似是对未来的预测,实则是对现下感到无力的一种心理代偿。
在许多宗教与文化中,本身就存在“末世论”的叙事,如基督教的“末日审判”、玛雅文化中的“历法终结”等,这种叙事为末日预言提供了土壤。尤其对于宗教而言,将末日与救赎绑定,是其用来强化信徒的信仰坚定性的一种手段。而在当下,“世界末日论”则更多地体现出了人们的现代性困境——人们试图用末日想象对冲关于地缘冲突、科技失控、生态危机、社会问题等的现实焦虑。社交媒体也在加剧这些“末日预言”的传播,耸人听闻的话题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利用人们的恐惧制造着轰动与骚乱。
人类对于末日的迷恋,演变成了文学影视的末日狂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9年好莱坞根据玛雅预言拍摄的灾难片《2012》,可以说加深了“2012世界末日说”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程度。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终结者》系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表现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巨大恐惧。在中国,也有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讲述“黑暗森林”法则下人类文明的末日。人类对于末日的着迷,正通过这些末日题材的作品传达出来,也证明了人类对于末日的想象并非只有恐惧,而是已经走向了对于文明的反思。
虽然大多数预言已被时间证伪,但末日预言将是人类永恒的倒计时。不论科学发展到何种境地,末世预言永远会有它的“信众”,因为面对未知的恐惧和现实的焦虑,人类总是需要用一个确定的日期来作为承载和宣泄。
为什么人类总着迷于“世界末日”?我想,因为这是我们在浩瀚宇宙中为自身存在寻找意义的旅程。当然,真正的末日不在预言里,而在现实中,比起那些虚幻的预言,现实中的种种危机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毕竟,人类的未来不在龙树谅的梦境里,而在我们的行动中。
撰文 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