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考生为救发病同学错过春季高考一事引来广泛热议。5月14日下午,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称,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考生姜某参加考试。这是一份充满人情味的决定,既彰显了规则背后的温情,也让善行义举得到了最好的回应。
姜昭鹏、王涛获“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图源:长江日报
“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5月10日清晨,姜昭鹏与同学搭乘网约车赴考,途中同学突发心梗并心脏骤停。凭借急救课上所学的知识,姜昭鹏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司机王涛则在得到交警许可后连闯红灯,仅用7分钟将患者送至医院。这场生死时速的救援,最终让同学脱离生命危险,但也让姜昭鹏遗憾错过了考试入场时间。事件发生后,从全国网友为其善良和勇敢点赞喝彩,到满是“希望能给孩子一个补考机会”的评论留言刷屏全网,再到教育部门迅速作出启用副题安排补考的暖心举措……在这场生与死的“大考”之中,这种“原则之上有温度”的处理方式,让广大群众看到制度的终极目标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对道德行为的呵护。
高考是对学子所学知识的有力检验,教育是对善行义举的珍视与托举。姜昭鹏清楚地知道救人的代价,但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成果,不在于考卷上的分数,而在于危急时刻能否将他人生命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挺身而出、学以致用。同样,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决定启动副题为其补考,不仅回应了大众的关切,更因其兼顾制度刚性与人性化关怀,向社会传递“善有善报”的鲜明价值导向。换言之,山东此次启用副题的做法,并非“例外”之策,而是通过现有制度框架内的灵活执行,实现了个案正义与整体公平的平衡,是一次善政善为与民心期盼下的“双向奔赴”。
规则也讲温情,善意必有回响。教育部门的补考决策之所以引发共鸣,还在于它以“精神嘉奖+制度保障”的双重回应,让见义勇为从道德困境转化为可托举的平凡选择,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必须看到,当越来越多人的感叹“好人难做”时,此次事件通过授予荣誉与提供补考机会,不仅消解了“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焦虑,更构建起“善意—保障—回馈”的社会信任链,传递出“好人不必独担风险”的清晰信号。正因如此,这种对英雄“平凡性”的尊重与理解,必将激励更多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推动全社会道德风尚持续提升、向善向好,进而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来说,姜昭鹏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更因其未被塑造成遥不可及的道德符号。人们欣喜于看到,在此事件中,姜昭鹏紧急关头选择救人,在车上运用所学的急救专业知识;司机王涛将他人生命“置顶”,拼速度抢时间、改道送医救助;交警第一时间授权“可闯红灯”、为生命托举开通绿色通道;医院无缝衔接、助力急救,让患者重获新生……细数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瞬间,是大众面对生死救援时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契合,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善有善报”的集体守护。换言之,从弃考救人、闯红灯赶时间,到启用副题安排补考,这场被耽误的高考,不仅是姜昭鹏同学的结业课,也是面向全民的道德“公开课”,既彰显了教育部门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与温度。
救人考生参加补考,凡人善举熠熠生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严格审批后的制度突破让有德之人终有“得”,这是温度与制度的共舞。透过救人补考事件,我们看到教育从来不是冰冷的分数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坚守公平正义、灵活处突应变之下的责任与担当,更让人坚信:当每个为他人伸出援手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我们的社会必将涌现更多温暖故事,为善意行为托举希望,照亮萤火璀璨的道德星空。
撰文 岳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