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用人才托举文物考古事业发展

2022-09-28 10:32 来源:南方网

  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应聘”,引发了人们对考古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

图源:视觉中国

  “零应聘”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文物考古人才的短缺。考古是一项严谨缜密的学术工作,更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文物考古人员既承担着发掘勘探的任务,更担负着守护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但全行业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文物多、人才少,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压力越来越大。尽快摆脱人才短缺的困境,已经成为全国各级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共同考题。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谓“格”,就是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招聘条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院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近几年,该院招聘岗位不减反增,却少有报考者问津,岗位也总是空缺。这既与当地地域和环境因素有关,也与只有“双一流”和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才能应聘的招聘条件有很大关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打破当前文物考古人才短缺的局面,既要着眼于当下的现实需要来选聘人才,更要放眼全局展望未来,从更深远更长久的角度去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把“不拘一格降人才”更多体现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环节,体现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全方位。特别是待遇、晋升空间、考评机制、生活配套等问题,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因素。只有满足人才合理需求,展现重视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的胸襟和格局,让他们看得到足够的成长空间,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激发他们热爱工作的动力、干事创业的活力。

  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今日之中国考古学,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一个学科发展的新时代。要破解招人难题,就必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无疑给摆脱人才短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只要聚焦痛点、突破难点、多措并举,推动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就能让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相得益彰,托起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诗与远方”。(林伟)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