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市场,“千企竞标”现象正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江西省奉新县上富镇一项估价1076万元的文旅基建项目,竟吸引7518家企业竞投,中标率低至0.013%。此种场景并非个例,安徽、浙江等地也频频出现数千家企业争抢一个项目的情况。
在杭州市临安区,本地评标专家和外地评标专家共同进行远程线上评标。图源:半月谈
“千企竞标”首先映射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江西为例,房屋市政工程招标项目数量逐年下降,可施工企业总数却居高不下,“僧多粥少”的局面愈发严峻。企业为求生存,只能广撒网、碰运气,哪怕中标希望渺茫,也不得不参与竞标。这是市场供需失衡的无奈之举,也是企业在残酷竞争下的挣扎求生。长此以往,不仅企业发展受限,行业的创新与进步也将受到严重阻碍。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在推动市场准入开放过程中的积极尝试。取消招投标信用评级规定、推行电子化交易等举措,降低了投标门槛和成本,让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竞争,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开放的步伐不一致,也使得竞争加剧,本地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大单抢不到,小单被人抢”,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如何在开放市场的同时,保障中小企业的合理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值得警惕的是,“千企竞标”背后还潜藏着围标串标的巨大风险。在合理低价法评标规则下,企业拥有的关联单位越多,中标的几率就越大,容易滋生围标串标行为。这不仅破坏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侵蚀了市场的诚信根基,还让真正有实力、守规矩的企业失去机会,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破解“千企竞标”困局,需在多重矛盾中找准改革切口,既涉及市场生态的深层调整,也离不开制度设计的精准发力。乱象背后是市场竞争失序、政策供给滞后与监管效能不足的叠加,必须多管齐下,在监管效能提升、制度规则完善、市场机制优化等维度同步施策。
织密智能监督网络是当务之急。各部门需打破“信息孤岛”,通过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互通,构建招投标行为动态监测平台。借助AI算法对投标主体关联关系、报价规律等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识别陪标专业户、围标共同体等隐性违法形态。对查实的串标行为,除经济处罚外,还应纳入行业黑名单,实施市场禁入以儆效尤。
顶层设计的优化需更加聚焦资源配置公平性。一方面,合理分类工程项目,根据项目规模、复杂程度和预算,为不同规模的企业精准匹配资源,减少大型企业对小型项目的过度竞争,给中小企业留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鼓励省内外企业联合投标,优势互补,既提升省内企业竞争力,又保障项目的属地化服务支撑。
此外,全国统一标准的缺失仍是堵点。当前,各地评价尺度不一、信用信息碎片化,导致失信企业易地重生。因此,要统一评价标准,实现信息透明化、流程标准化,打破地域壁垒,以信用为基石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诚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才能让招投标市场回归理性与健康。
撰文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