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从香港西九龙站驶向广东潮汕的高铁,满载着480名歌迷的雀跃与期待,风驰电掣,一站直达。这趟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开行的跨境“歌迷专列”,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在“点对点”的疾驰中,生动诠释了公共服务如何精准对接时代脉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歌迷王先生一句“从‘拼车’变‘包车’”的感慨,道出了万千旅客的心声,也折射出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
图源:广州日报
“歌迷专列”的开行,是广铁集团精准服务需求的生动实践。当跨城参加文娱活动成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新风尚,当特定群体的出行需求集中涌现,“大而全”的运输模式已显不足。广铁集团敏锐捕捉到潮汕演唱晚会带来的客流高峰和歌迷群体的特殊需求,变被动“等客上门”为主动“量身定制”,开行点对点、不停站的直达专列。这背后,是把“旅客需要什么,我们就想办法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从口号落到了实处。它启示我们,公共服务贵在精准,贵在“靶向发力”。只有深入体察不同群体的“急难愁盼”,将服务做细、做实、做出特色,才能真正解决“痛点”、提升体验,让“人享其行”落到实处。
这趟专列,跑出了服务创新的加速度。从“极速直达”压缩旅途时间,到车厢内精心编排的音乐广播、歌手互动营造“沉浸式”体验,再到站外无缝衔接的接驳大巴打通“最后一公里”,“歌迷专列”的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把人运到”的单一功能,将旅途本身打造成为演唱会体验的“前奏曲”,赋予出行以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这种创新,源于铁路部门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尊重,源于将“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它证明,在满足基本出行需求之外,服务的“附加值”和“体验感”日益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公共服务的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在细节处用心,在细微处用情,让冰冷的钢轨传递出暖心的温度。
更深层次看,“歌迷专列”是交通服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疾驰的列车,如同一条条充满活力的纽带,高效地输送人流,更深度地激活了跨区域的消费链、产业链。人流来了,带动的是沿线住宿、餐饮、购物乃至整个文旅产业的繁荣。广铁集团规划围绕“研学、旅游、红色文化”开发系列定制产品,正是看到了交通网络在促进文旅融合、激活地方经济中的巨大潜能。这趟专列的成功实践,为“高铁+”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打造成为连接城乡、贯通区域、融合文旅、赋能经济的“黄金通道”,让流动的中国更具活力,让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
从“拼车”到“包车”,变化的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服务理念的跃升和服务能级的跨越。“歌迷专列”虽小,却是一扇窗口,映照出新时代公共服务应有的模样——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服务为驱动,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期待更多这样的“定制”服务,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飞驰,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跑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度,让流动的中国,处处流淌着幸福的旋律。这,正是钢轨上最动人的风景,也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最温暖的注脚。
撰文 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