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买校服、拿评优“卡脖子”?广东这次直接放大招!最近,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校服管理新规,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两个自愿”原则堪称一记重拳——学校不能再搞“一刀切”选校服,家长学生买不买全看意愿;非城镇学校更是直接松绑,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
深圳校服。图源:央广网
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既能一键激活集体荣誉感,又能防住“校园穿搭内卷”,但这样的文化却在一些地方变味了。部分学校打着“统一管理”的旗号,推销又丑又贵的校服:土气的款式像“行走的窗帘布”,粗糙的面料磨得人发痒,甚至还出现过“毒校服”等离谱操作。家长碍于孩子学业,敢怒不敢言;学生们套着不合身的“封印套装”,个性表达直接被“团灭”。新规中的“自愿”二字,直击校服管理痛点,不仅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家庭和学生,更藏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校服购买的自愿原则,体现了对每个家庭经济底色的尊重。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当下,不同家庭的收入状况千差万别。对于一些“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家庭来说,购买校服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分分钟变身经济负担。非城镇中小学校不强制统一着装,既保住了家长的“面子”,又护住了家庭的“里子”,把人文关怀直接拉满。
自愿选择校服,也是对学生个性的温柔呵护。青春本就该个性张扬,成长路上的少年们,谁不渴望挣脱束缚、彰显自我?将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着装风格、展现青春活力。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独特灵魂都应在校园里闪闪发光。
当然,推行“自愿”原则并不是开启“躺平模式”。学校和相关部门仍需让监管长出“牙齿”,严格把关厂家资质,规范采购流程,确保校服质量安全、价格合理。
这场校服改革,不仅是着装管理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突围。当学校放下强制的“架子”,尊重每个家庭的选择、呵护每个孩子的个性,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的主赛道。
撰文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