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米其林指南发布时,广州的食客们似乎总带着一种“淡然”。与上海等城市的热议不同,老广们对这份榜单的反馈近乎“静悄悄”。这种态度背后,并非对美食的无感,而是广东人骨子里的饮食自信——他们心中早有自己的“米其林”,无需外人指摘。
2025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图源:广州日报
这一现象或许与广州丰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在广州,粤菜是绝对主场。广州人对本地菜系的忠诚度极高,尤其是早茶、烧腊、大排档等传统饮食,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并不会因为米其林评了谁没评谁,而动摇广州人自己心目中那份经年打磨的榜单。像白天鹅宾馆的宏图府和玉堂春暖,在老广心中地位远非星级可以定义。白天鹅宾馆作为改革开放的符号、早茶文化殿堂级的代表,是广州人对城市历史、文化自信和生活态度的投射。这其中藏着一个时代的风华,也延续着粤式生活的精致与温度。
另一方面,和米其林指南的评选逻辑相比,相较于一些地区高端餐饮的激烈竞争,广州更注重“接地气”的烟火味,更看重食物的本真与性价比,而非仪式感或创新噱头。
米其林的本意是一本“旅游指南”,为不熟悉当地的游客提供参考。对初到广州的游客而言,米其林指南确实能快速筛选出经过体系认证的餐厅。但若完全依赖榜单,可能会错过真正的市井美味——比如凌晨的粥铺、街边的肠粉档,或是老广私藏的烧鹅店。
无论是米其林、黑珍珠,还是社交媒体推荐,权威榜单的尽头永远是食客自己的舌头。比如有些人爱辣,但有人避之不及;一些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创新粤菜可能惊艳了一些食客,却难打动许多老广的味蕾。食物背后是文化、记忆与情感的交织,而这份体验无法被标准化。
米其林指南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观察美食的视角,而非标准答案。榜单可以启发探索,但最终决定吃什么、如何吃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毕竟,适口者珍,世界上最权威的评审,从来都是每个人的味蕾。
撰文 葡萄